中國古建筑的基礎——松木樁
史佩棟助理 王曉桐 許元祥
史佩棟助理 王曉桐 許元祥
松木樁在我國古建筑的應用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,松木樁耐水,防腐,在古代建筑的基礎工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。那么就讓我們跟隨筆者來探尋一下吧!
徽派古建筑的松木樁應用
徽派建筑是積淀了兩千多年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朽豐碑,在這豐碑之上,松木樁作為承載徽派建筑的柱石和基礎,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圖一 徽州古村落
當時石匠活的施工程序主要有:挖腳——采石——砌石基——制安細料等工序。
所謂挖腳,又稱挖屋角。營造房屋首重基礎堅固,下基礎前必須放線挖土,謂之挖屋腳。屋腳須挖至老土,因徽州山區地質復雜,若屋腳挖不到實土層,會嚴重影響建筑的安全和使用壽命。古代徽州匠人采用打松木樁(千年樁)處理、樁擺布為梅花形,即五個一組。
繼新世紀以來,在重振徽派建筑、再展徽匠雄風的今天,作為安徽建筑業“基石產業”的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迎來了標準的“大修”,從而使我國傳統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——徽派建筑又有了更加堅實的質量標準支撐。松木樁和混凝土管樁迎來了歷史性交接的時刻。

圖二 徽州棠樾牌坊群

圖三 徽風皖韻

圖四 松木樁
松木含有豐富的松脂,而松脂能很好地防止地下水和細菌對其的腐蝕,有“水浸萬年松”之說,所以松木樁適宜在地下水位以下工作。但對于地下水位變化幅度較大或地下水具有較強腐蝕性的地區,則不宜使用松木樁。著名水利工程——靈渠的基礎處理也采用了松木樁。
靈渠景區位于漓江上源“中國十大魅力名鎮”、“桂林米粉發源地”的桂林興安縣境內,距離桂林市只有50公里。靈渠始建于公元前211年,是秦始皇為統一中國大業而建的,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靈渠全長37.4公里,是現存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,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。
靈渠的開鑿,連接了湘江和漓江,也從而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,從秦朝到民國兩千余年來一直是中原和嶺南唯一的交通樞紐,隨著交通運輸的高速發展,靈渠的運輸作用被逐漸取代,但至今仍發揮著灌溉的作用。靈渠的建成,促進了中原與嶺南的經濟文化文明的融合,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。

圖五 靈渠正門

圖六 從靈渠挖掘出的千年古松木

圖七 靈渠古大壩